• 站内
教育科研 Dynamic campus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术交流
一课一得(3月)——路晓沛
郑州实验高中 时间:2014-04-25
  

今天上午的课堂要合作探讨《祝福》中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这个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一个个高举小手争着发言。看到此种情形我很高兴,但作为一名成熟教师,这热闹的背后存在的问题才是我最关心的。

问题是“谁是凶手?”,同学们基本都是引用原文中原话作为理由,这让我很高兴,因为他们抓住了回答此问题的根本(当然也说所有阅读题的根本),但也让我很担忧,因为零散的答案说明他们的概括能力不好,深度思维不够。尽管我也在课堂之始就一再强调要概括,但效果欠佳。看来接下来我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思维训练。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我从教学之初就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也在教学中做过多次尝试,效果都不尽人意,将无形的思维进行外化教学确实有难度。但愚公尚有移山之壮志,后辈岂敢浅尝辄止。把每次课堂思维外化的具体方法记录下来,通过比较,尝试找出最佳方法。

思路一:把分析和概括单列出来,让学生先进行分析,再尝试概括,概括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找自己概括的不足。

思路二: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分析阶段由学生做,概括阶段由学生做口头尝试,教师在学生感到概括困难时当即给与答案,让学生在多次教师示范中形成自己的概括能力。

思路一从新课标要求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是设计较好的一种,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比较浪费时间收效不大;思路二似乎有教师代学生回答之嫌,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却是最高效的,细细思索其中也暗藏“玄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做了基础工作——分析(这也是他们擅长的),难点(概括处)出现教师及时给与解答,“愤”“悱”处及时给与“启”“发”,当然既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节省时间,一箭双雕,真真是高效的。

思路二设计要感谢赵谦翔老师,他的公开课让我切实思考了一个问题,我们教师一直致力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完美训练到学生的各种能力,其实课堂学习的过程对于日日学习的学生而言就是一个非常平常的生活过程,如果我们把知识学习、思维训练在自然中习得,学习的效果将真真是好的,真所谓“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