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办学特色 Dynamic campus
您的位置:首页 > 办学特色 > 分享课堂
高中学生作业设计分层的研究
郑州实验高中管理员 时间:2017-03-02
  

 熊纪涛 李明

目前,作业负担过重,是很多中小学校的“顽疾”,是社会各界反映和呼声强烈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着力化解难一个难题。

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源头在于作业问题较为严重,大致如下:一、课堂作业缺乏区分度和层次性;二、各科作业缺乏通盘化的整体设计意识;三、课外作业布置随意且量大;四、教师教学观念和训练观念有待转变;五、学生自己购买教辅和练习题较多;六、学校对作业设计监管力度不够。

作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出现若干种不良后果:一、作业超量导致学生没有独立自主思考的时间,因为作业总是完成不了而没有缺乏时间自处;二、总是处在写作业的状态中而难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因为必须听从教师的安排而被迫取消自己的计划和安排;三、作业负担重意味着教师把作业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将导致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而引发厌学的情绪;四、作业负担重而又多次没有考好,容易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努力而缺乏信心;五、作业负担重而又不得不写将导致学生有选择地放弃某些学科,因为没有时间预习、更没有时间完成这几科的作业,天长日久形成学生不均衡发展的严重偏科现象;六、在高一、高二已经习惯题海战术,到了高三容易缺乏后劲而难以冲刺。

解决作业负担过重的措施,一是教育管理需要注重过程管理,对作业超量的学科教师采取措施;二是加强高中学生作业设计分层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和提炼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教育管理如何注重过程的检查、测量和评估,需要另文撰写。本研究就是针对学业过重,而开展了高中学生作业分层设计研究,瞄准提质、减量、增效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着眼:

一、作业设计分层研究的成果综述

作业设计的思想来源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权威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课堂教学需要实现标准化、流程化、可操作和可检测。虽然加涅是一个课堂教学论专家,但他的见解仍然对作业设计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启示和巨大推动作用。

目前,关于作业设计的理论研究,并未出现《教学设计原理》那样的权威经典专著,但是仍有许多基于实践、实验的论述,给我们提供样例和参照。华东师范大学周文叶博士的《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主要探讨了为什么需要表现性评价、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如何开发表现性评价,以及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来促进教与学,从表现性评价的角度对我们开展作业设计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华东师范大学赵士果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为我们研究课堂作业提供了最为前沿的研究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团队联合郑州市教研室、江苏锡山高级中学等单位,进行了范围广泛、学科多样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为我们展现了如何针对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而设计作业的可能性和探索空间。

在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上,以北京十一学校的教改为代表。在以其学习的教改为底本而出版的《中国教育寻变》这本书,记录了该校在教改中作业设计方面所能取得的实践性探索,例如多样化、创新性和趣味性等,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从目前既有成果的整体情况来看,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层面上的融通,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只有北京十一学校等少数的超优质学校可以实现深度融合。那么,对位居全国中部省区城市的我校来说,应该如何实现作业分层设计的效果呢?其一,在实践方面,主要靠过程管理的监控;其二,在理论方面,要研究作业分层设计评价标准的框架。下面所论内容,主要是关于作业分层设计评价标准的框架。

二、作业适量的整体研究,建立各科作业总量的评价尺度。

作业适量与否,主要取决于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水平等因素。面对高中各学科的作业,如何寻找能够作为测评作业量的一个标准,目前教育界的研究和高中阶段教学的实践都没有非常有效而又值得推广的解决措施。

高中学科较多,教师在对作业缺乏设计的情况下,各科的作业量只要归集到一起,作业总量就会很大,远远超过学生每天所能挤出的时间总量。

从目前的教育研究成果来看,在作业量低于学生承受力和可支配时间的情况下,作业与考试成绩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习题的训练对提升考试成绩的贡献性呈增长趋势;然而,当作业量高于学生承受力和可支配时间的情况下,作业与考试成就正负相关的关系,习题的训练对提升考试成绩的贡献性呈下降趋势或停止状态;而作业量适度略低于或等于学生承受力和可支配时间的情况下,作业与考试成就正相关的关系而达到峰值,习题训练对考试成绩的提升呈现为理想状态。

如果将一个学生作业量比作一个人的饭量,可以明确地看到,吃饭量略低于正常饭量或标准饭量,营养吸收量和个人承受能力等状态较为理想,而长期性的严重不足量或过量,则导致一个人成长和饮食而产生失调状态。

就学生而言,如何判断每一科的作业量是否跟学生的个人承受力和可支配时间相适配?这固然涉及每个班级的学生个体发展不均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教师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判断一些学生为高水平、中等水平或低水平。这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经验性判断,对一些学生的估量跟实际会产生差异。其中的有益启示,值得继续保留,不合理的成分则需要采取另一种数字化的评估方式进行弥补性的消除。

有鉴于此,需要引入一种所有学科教师都认可,而且可以对作业量进行数字化评估的方法,那就对采取题海战术的教师进行因势利导来建立关于作业量的评价框架。

其实,一些学科教师之所以采取做题是提高成绩的有效办法,除了自己高中时期的学习经历和自身的能力水平有限之外,还教师对自身学科特点的无限放大也有关系,例如理科学习,练题是必需的,但是理科教师往往把整个学习模式都改为一刀切地练题。目前,需要矫正一些理科教师这种错位的认识,即不讲作业质量、不讲作业层次,而只拼作业数量。

限于文科和理科的学习内容差异较大,但考虑到所有学科教师都能接受高考试题不分文理都是分数化的做法,也就是说,所有教师对作业量进行分值化测评的模式都能接受。

所有学科的教师,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的类型,按照高考试题的相应类型对作业进行设计和审视,对相应的试题赋予分值,以便学生了解作业量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水平。从教学的实践性和教师的可接受性来看,对作业实行分值化处理,相当具有可行性。

那么,作业量适度,换算成各科作业的分值,应该是多少合适呢?这需要对各科教学的实际、学生能力与可支配时间等方面进行统筹测算,明确作业分层模式,归纳适应各科教学的基本原则。

三、作业分层的模式研究,归纳适应各科教学的基本原则。

作业总量跟学生能力、可支配时间等因素,是否匹配,这就需要测算。目前,高考每个学科的二本线,跟每个学科的平均分,是比较接近的,也就是说,用高考试题的类型衡量作业的习题类型,是具有可参照性的。分层的标准,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为好、中、差,而是转变视角,按照试题的类型,对试题分出难易度的高低。也就是说,作业分层,从基于学生的单一视角,走向基于学生、试题的类型与分值这两种视角进行统筹的做法。

学生的可支配时间,是可以测算的,而且可支配时间总量可以精确到半小时之内。以高二为例,根据本学期的课表,上下午的自习课为2节,只有周四例外,上下午的自习课为3节,但是周三也例外,只有一节自习课,从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的白天都是两节自习课。这意味着自习课在不被挪用或不被教师抢占得情况下,白天所能供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不过是80分钟。

而晚上的自习课时间,从周一到周五均为3节,意味着自习课在不被挪用或不被教师抢占得情况下,可以供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为120分钟。

根据白天加晚上的统计,这意味着,学生的每天的正常状态,完成作业可支配时间为200分钟,也就是3小时20分钟。即使加上下午的大课间,再可以挤出30分钟,时间总量为230分钟,也就是只有4个小时。从学生的学习与运动、休息等作息的规律性来看,大多数同学应以4个小时为宜,少数同学可以达到4个半小时甚至5个小时,那也是利用大课间或中午挤出来的。下面所论述的作业设计,均以4小时为基准,测算学生各科的作业量。

每天上课的学科,其平均水平,介于为5科到6科,意味着4小时要完成这5科到6科的作业。按照高考科目的设置,高二的6科均为考试学科而布置作业,语、数、英、理/政、化/史、生/地,按照学习难度来设计试题,语文0.5小时、数学分配1.5小时,英语1小时;而理/政、化/史、生/地这三种学科,则共同使用时间为2小时,意味着每个学科使用时间最多为40分钟。如果这个时间分配是合理的话,那么据此时间的分配来测算作业量,各科作业的习题类型和数量,可以由教师根据高考试题的分值和类型对照测量。

语文:高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绝大多数考生都可以完成整个试卷。

每道选择题3分,最多完成10道选择题,而且不能是阅读题,因为阅读题的用时更多,最多可以完成两篇均为每篇是3道选择题的阅读。作文60分,高考要求字数不低于800字,半小时最多写一半,即400字。

数学、英语都可以按照高考试题的难度和分值进行细化研究。

目前作业量大,普遍反映是数学耗时太大,这也是事实,每个班级完成数学作业而用时低于一个小时的学生没有,一个半小时都是正常。由于我校倡导数学学习需要多用时间,但应以1.5个小时为最高标准,教师布置作业应当限制在90分钟以内。

数学:高考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意味着90分钟,做题的分值为:150/120*90=112.5

最多有一半学生可以完成全套试卷,而一半学生留有若干难题不会做。

选择题、填空题,均为每小题5分,考虑到一半学生对数学本身试题完成不了,意味着只能完成22到25道选择题或填空题。

问答题多为12分,而问答题难度较大,按照最高值,最多完成10道问答题。

按照数学高考试卷的类型和分值,数学作业如果完成一套试卷150分的试题要花120分钟,属于占用其他学科的时间30分钟。而且这是理想状态下,不像高考试题那样最多一半考生可以完成,学生能够做完作业,还需要用2小时。如果做不完作业,耗时达到2.5小时或3小时,也不足为怪。也就是说,除了周周练之外,学生每天数学一套卷子,还要做数学作业,是不合理的时间配置。

理化生或政史地:高考时间150分钟,分值300分。每科均时50分钟,均分100分。按照给定的40分钟,最多完成80分的作业题。而强行让学生完成分值超过80分的一张卷子,学生也是吃不消的。

以理化生为例,每道选择题6分,意味着完成作业只能是15道选择题。而问答题,以10分到15分试题为多,意味着,只能设置作业6到8道题。

按照选择题和问答题的搭配,4道选择题24分,而问答题只能是4道5道题。

其余学科,生物、化学和政史地等,均可按照高考试卷的试题类型和分值状况,进行测量计算各的作业量。

四、作业分层的评估监管,研究作业分层持续实施的机制。

评估监督,落到实处最难。

最理想的办法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然而这两个办法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只能通过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来保障。

其一,上课的学科才有布置作业的权利,防止不上课随意布置作业。

其二,作业公示榜,各班每科作业,分科目贴在或挂在后墙上,每科一栏,每天都贴在上面,有利于各科教师之间互相监督,周六上午统一交到教务处,教务处可以派人调查作业量是否符合实际,对作业进行抽查。

其三,教师每周留底,将作业量的设计思路和标准说清楚;如果对一些作业进行了更换的的作业,将更换作业的赋分标准说清楚。

其四,每天晚自习前,各班的黑板写上这一天整个班级的作业布置情况,学校可以派人查看。

其五,对作业少时高效但考试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鼓励与表彰,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中等投入高产出的布置作业氛围,减少时间高投入而成绩高产出的做法,坚决杜绝时间高投入而成绩低产出的做法。

其六,在学科备课组会、教研组会或者班级协作会,每科教师展示并解释自己的作业量及其标准。

最终,通过标准化的作业量评估和监控,引导广大教师走向自我更新教育观念、自我提高教学水平的发展道路上来,建设一个绿色而又合乎教育规律的作业生态体系,使学生发展实现各科的初步有机配合,而非一科独秀多科瘸腿的境地。

关于开展本项研究的思考和感想:

很多人说高中学生缺乏想象力,甚至不如小学生的想象力,还有人说高中学生应有的创新力。对此,这两个暂且不谈,先谈对高考帮助最大的思考力,然而高中学生也是很缺乏的。那么,学生为什么缺乏思考力?这需要看思考的过程与条件。

思辨的过程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在做周密的思考前,不会立刻下结论,他会从各种角度探讨,再从推论的过程中,整理出自己的思想跟看法。

如果思考是快乐的,那前提是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从容的思考。现如今各个领域里的人都太忙了,无法从容,无暇从容,尤其是中小学生。孩子们的作业太多了,诸多的作业中究竟有多少是有效的作业呢?有多少作业题是能激发思辨、思考的? 即使作业是有含金量的,但在作业总量不减的情况下,孩子们也是无法从容思考的,应付都应付不完,更不可能从容思考。

想想一个孩子小学、初中、高中十几年来所受到的训练极有可能是没有思考的训练,就令人感到有点不寒而栗。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独立思考吗?有独立判断能力吗?一个失去思考力的孩子,最终结果极有可能是被动成长和催生长大的,毫无创造力。

目前,英、数、理、化等一些学科,布置作业动辄一张试卷,或一本教辅书籍从╳╳页到╳╳页写完等做法,值得商榷和改进。

教师明知学生不可能完成,难道仅是为了刷存在感?最终学生会爱上学习吗?练习的效果在哪里?

不少教师自身很反感形式主义,但是自己留的作业让学生吃不消,让学生疲于应付,难道自己不也是形式主义的制造者吗?

教师如果缺乏对正确教育理念的坚守和践行,最终必将把教育这一讲究智慧的事情,变成一个彻底的体力活。更重要的是,败坏学生的胃口,也会导致整个教育生态的恶化。即使每个班级有一两个愿意改变的教师,最终也会因为整体环境阻力太大,而失去同伴互助的机会,导致自己丧失改变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质量的质的飞跃,依靠的整个生态的某种转变,一两个教师的改变,对整个转变影响甚微。一所学校的后劲,主要在于评价机制的撬动,逼迫教师走向效率之路、自我提高之路。

什么时候,教师的作业效率提高了,教师和学生才能从体力消耗的疲劳战中得到解放;什么时候,教师走向了自我提高之路,教师才能转变观念和行为,一个学校的教师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